查看原文
其他

谢晓明:网络社群新兴语气词“惹”的多维考察

谢晓明 语言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网络社群新兴语气词“惹”的多维考察

谢晓明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 

新媒体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新兴语气词指在形式或意义功能上区别于现有语气词,并具备一定流行度的语气词。从媒介分布、句法分布、连用情况三个方面分析,新兴语气词“惹”是一种故意的运用,并具有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语气词“惹”可出现在四种句类,主要用于陈述语气,有一种类似撒娇的俏皮化口吻。它可以建构时尚性和低龄化的身份特征,以及对内亲昵和对外区隔的关系模式。相对特殊的是某些男性把它作为自己在腔调上实现女性化扮演的符码。由于“惹”的生成与流行还勾连着网络媒介和亚文化社群等语言之外的场域,所以它必然有着与一般语气词相异的表达模式——被故意地、主观地滥用;可以被大肆地输入和观看,却不能自由、自然地念出。网络新兴语气词产生的动因主要在于语音、语用、语言外部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惹” “淋语” 新兴语气词 网络媒介 言语社区 亚文化社群


DOI:10.19866/j.cnki.cjxs.2024.01.009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7版)将“惹”释为动词。但是2010年以后,在以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为代表、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力的网络平台中,日益流行着“惹”的语气词用法。例如:

1)明早还要起来出去玩啊惹!(新浪微博2020年1月1日)

(2)今天上海风太大了吧,俺竟然被风吹倒了惹。(新浪微博2020年1月7日)

(3)做直男的感觉还不错热(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1月8日)

(4)答对噜!淋淋给你给很多很好的评价惹!(三木木2吧2022年4月5日)

(5)明白惹买一个根本不够。(新浪微博2022年5月21日)

上述例句中的“惹”符合语气词的一般界定,比如可以和其他语气词连用(例1、2),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例3),可以隐现且通常情况位于句末(例1—4),也可位于句中表示停顿(例5)等。 实际上,汉语史的每个阶段都发生过语气词的衍生:或从其他词类语法化而来,或由一定结构词汇化而来,或从旧有语气词演变而来。这说明“新兴语气词”只是相对的概念,只能在共时的平面来确定。本文对其作两点规定:1)“新”指在形式或意义功能上区别于已有语气词;2)“兴”指具备一定的流行度,不能只在少数人中使用,不能只在短时期内传播,且应有相应的汉字表示。因此,凡是在形式或意义功能上有别于现有语气词,并具备一定流行度的语气词,都能被称为新兴语气词。一般来讲,新兴语气词多为已有语气词的形式变体,意义功能与原语气词基本一致,且都很容易识别其来源。比如“滴”是“的”的语音变体,“鸭”是“呀”的谐,“蛤”是“哈”的字形变体,“噜”是“啦”的转写形式,等等。然而,“惹”无论是在形式还是意义功能上都不同于其他语气词,并呈现出较为模糊的语源联系。而最特殊的是“惹”作为社会方言“淋语”的特征词和“淋文化”社群的标志词,承载着某些群体的交际需要,由此形成了异于其他语气词的表达模式。因此本文拟对“惹”的使用情况、意义功用、来源与产生动因进行考察,以期为语气词本体、网络语言、言语社区和亚文化社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案例。


一、“惹”的使用情况——故意的运用
(一)媒介分布1. 书面媒介在北语BCC语料库的报刊及文学领域中,对“惹”进行检索,无一例含有语气词“惹”,都是“惹”作动词的情况。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料部分和《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检索情况也同样如此。这说明“惹”基本不出现在书面媒介上。2. 网络平台在BCC的微博领域进行检索,则会得到与文学、报刊领域截然不同的结果,近一半的语料都是“惹”作语气词的情况。例如:

(6)我夸她名字帅气,结果她当真惹,不愧是二笔。

(7)月饼吃太多惹,好撑。

(8)三天的假期过得太快惹。

(9)才反应过来手机格掉了,我的作业照片全没惹。

上述例句的“惹”都出现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并表征了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或态度,都是“惹”的语气词用法。网络平台是“惹”作语气词的主要媒介。3. 口语会话根据我们的观察,“惹”在现实口语中的使用频次也不高,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尤其是“淋文化”社群的线下交流,可以视为网络用语在口语交际中的移用和再现,但是口语中的“惹”大都比较刻意(发音上)、别扭(心理上)。语气词作为直陈情态(propositional modality)成分,主要出现在口语等非正式语体。而流行于网络平台的其他新兴语气词,在口语中也同样得到广泛的运用。但语气词“惹”就很不一样,即使在非正式语体的内部(网聊语体和现实口语),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二)句法分布1. “惹”在单句的句法分布“惹”可以出现在各类单句的末尾。例如:

(10)今天生日惹。(肩上的脚丫吧2014年10月3日)

(11)天气越来越冷惹。(新浪微博2019年11月30日)

(12)表情符号被吞惹……(gay吧2020年2月21日)

(13)韩国发达国家惹。(oricon吧2020年2月24日)

“惹”的句法位置灵活,还可以出现在各类句中位置。孙汝建指出单句中的句中语气词可能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主谓之间、述宾之间、述补之间、述语内部、双宾语之间、多重定语之间、状语之后、并列成分之后、特殊成分之后”。“惹”在上述位置中都可以出现。例如:

(14)中岛美雪惹,40岁以前的嗓音那么温柔动人。(oricon吧2020年2月24日)

(15)会会(后援会的自称)错过惹时间。(新浪微博2020年2月25日)

(16)陈情令看惹好多遍。(新浪微博2019年11月21日)

(17)你们只准看惹不准叫。(肩上的脚丫吧2019年2月1日)

(18)表弟送给我惹他的小蜘蛛。(新浪微博2016年8月10日)

(19)锦州的惹,离婚惹,有个小孩的叔,现在都不播了。(大叔控吧2020年2月24日)

(20)今天早上惹,我睡到了十二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6日)

(21)天惹,地惹,乾坤惹。(新浪微博2016年5月28日)

(22)公开说惹,我不能容忍别人骂我cp哈。(新浪微博2020年2月17日)

2. “惹”在复句的句法分布“惹”既可以同其他语气词一样,出现在每一分句或只是第一个分句的句尾,也可以出现在整句的句末。例如:(23)被人看见惹还以为我们仗着来的久就轻视新人惹……(蔡依林吧2013年8月29日)(24)我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惹。(billboard吧2013年10月2日)(25)可以互送明信片惹,虽然我还从没寄过。(蔡依林吧2016年4月22日)(26)既然还不能开学,那就继续在家养皮肤好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2日)“惹”还可以出现在复句中一些特殊的句中位置,比如关联词的后面或助词的前面。例如:

(27)网恋不现实,所以惹异地恋不也是白搭。(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2日)

(28)发什么秋天第一杯奶茶,像个网络乞丐惹一样。(新浪微博2020年9月30日)

(29)我的体重大概是100斤惹左右。(新浪微博2021年8月14日)

无论是在单句还是在复句中,“惹”的句法分布都太过灵活,存在过度泛用的倾向。3. “惹”在特殊句式的句法分布一般情况下“惹”只能位于把字句的句末。例如:

(30)请把你的对象介绍给我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2日)

(31)是不是把答应给宝宝的冰激凌忘记惹?(新浪微博2022年4月30日)

但也有“惹”出现在把字句的“处置对象”之后,作句中语气词的情况。例如:(32)人家就把杯子惹放到桌子上惹。(新浪微博2019年12月2日)不过在把字句中,只有当处置对象是非生命物体时,“惹”才能作句中语气词,位于处置对象之后。因为如果处置对象是人或其他动物的话,其后的“惹”就会被优先理解为动词而不是语气词。再看“惹”在被字句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也都是位于句末。例如:

(33)这样的艺术家居然被埋没惹。(oricon吧2019年2月3日)

(34)什么样的女歌手可以被称之为仙女惹?(billboard吧2020年2月1日)“惹”也可以偶尔位于主语的后面。例如: (35)我惹被最后的哥哥攻一脸啊。(新浪微博2016年5月26日)实际上“被(NP)惹”的用法并非不存在、不合法,只是此时“惹”的词性是动词。因为动词“惹”的基本义是“招引、触动”,非常容易充当被字句的谓语。而经过高频的语用,“被(NP)惹”已经成为十分强势的格式,它排斥语气词的“惹”的进入。所以语气词“惹”一般不能出现在被字句的句中位置,个别情况下可以位于主语之后。“惹”作为语气词的故意运用也体现在它难以进入到含动词“惹”的强势格式中(说话人有意识地把两者区分开来)。(三)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在上面的一些例句中,“惹”可以和其他语气词连用,如例(1)的“啊惹”、例(2)的“了惹”等。王珏认为“普通话语气词多迭用于句末述题后,偶尔在句中话题后迭用,而且二迭式占绝大多数”。含“惹”的连用式也基本符合此分布律。例如:

(36)我想辞职了惹!(蔡依林吧2013年1月11日)

(37)椎名林檎的歌词,大家谁能懂啊惹?(oricon吧2013年5月27日)

(38)这小眼神对视、偷摸着聊天也太甜了吧惹。(新浪微博2019年7月26日)

(39)我怎么能做出这么好吃的菜呢惹??(新浪微博2019年9月17日)

(40)感觉到年底都无法正常下班呢惹。(新浪微博2019年11月13日)

(41)那个吃野味的人的脑子是人脑吗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日)

(42)反正爱奇艺的德性也就那样吧,不会有结果的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4日)

“惹”可以和所有典型语气词连用,并且例(36)到(42)的“惹”都位于最末的位置,那么是否可以由此确定“惹”在连用序列中的位置呢?王珏总结出六大典型语气词的连用序列为“的>了>呢>吗>吧>啊”,根据这些例句,似乎“惹”应该在“啊”之后,但是事实上“惹”除了不能在“的”“了”之前,可以在其他所有语气词的前面。例如:

(43)呸呸(指蔡依林专辑《呸》)真的要来惹吗?(蔡依林吧2014年11月14日)

(44)有没有托尼老师上班惹啊!(新浪微博2020年2月23日)

(45)我觉得我同事们真的是棒呆了惹呢。(新浪微博2020年2月25日)

(46)不自律放纵自己每个坏习惯的生活也太快乐惹吧。(新浪微博2020年2月26日)


例(43)的“惹吗”、例(44)的“惹啊”、例(45)(该句还是三迭式)的“惹呢”,以及例(46)的“惹吧”都跟之前例句的连用顺序相矛盾,这违背了句末语气词的连用原则,说明“惹”在语气词连用中也是一种故意的泛用。(四)从使用情况看“惹”的特征根据语料出处,我们发现使用“惹”的主要阵地仍是“蔡依林吧”“oricon吧”“肩上的脚丫吧”等“淋语”社区,同时通过对微博语料的发言者的背景调查,我们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用户都关注了“淋文化”社群的公共账号。另外,含“惹”语句的内容也较多地涉及直“男”(例3)、“淋淋”(例4)、“呸呸”(例43)等“淋文化”的特色词。所以“惹”区别于一般语气词的特征首先是其具有非常明显、浓厚的亚文化色彩。“惹”的媒介分布也显示,“惹”是一个以视觉性呈现为主的网络语气词,其他语气词则主要分布在口语语体,以听觉性呈现为主。“惹”不能自由、自然地在口语中说出,反而能在网络媒介上被大肆地输入和观看,这种故意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功能不对称也对现有语气词作为口语常用词的表达模式构成了特殊的参照。依照“惹”的句法分布和连用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泛用语气词,或者一个停顿标记。语气词的鉴定标准之一就是能够标记语气和语音停顿,“惹”和其他语气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恰好将这种标记功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所以它可以同时出现在四种句类中,也能在句中各处标示语音停顿。而一般语气词作为语气标记,都是对人类情态的自然标示,只在某种或某些特定语气里出现,像“吗”只出现在疑问语气,“的”只出现在陈述语气,“了”多出现在陈述语气等,但是我们很难将“惹”限定在某种或某些语气中,因为它并不是以情态的自然流露为出现条件,而是以故意的使用动机为出现条件。而这三个特征又都统一于“故意的运用”这一使用模式中。可以说,正是因为网络社群成员故意、过度地使用,使“惹”的用法不断地被泛化,其语气意义也不断地被模糊化,慢慢地变成一种偏重于形式化呈现的语气词,所以它才会呈现出明显的亚文化色彩,主要以视觉的方式呈现于网络媒介中,作为一种泛用语气词和停顿标记被使用。“惹”与其他语气词的特征比较如表1所示。


、“惹”的意义功用——高度的主观性
与“惹”的故意运用相应的是它高度主观的意义功用。语用学指出,交际意图的强烈程度及其编码的显性程度是一个表达式主观性强弱的关键。语气词“惹”以主流语言中的常用词即动词“惹”为参照,二者形式一致,意义和用法却大相径庭。而“惹”同其他语气词在字形(不像其他语气词一样多带“口”符)和读音上(不能自由、自然地念出,即使刻意说出来也不像其他语气词会被轻读)也有着不少差异,由此产生出突兀感与怪异感,这些都凸显出“惹”作为新的编码形式,在语用者尤其是相关的亚文化社群成员的眼里的显性程度。但是即使“惹”的存在如此别扭、不自然,社群成员还是愿意去滥用它,直至今日还在推动它向更大言语社区的泛化,这充分说明“惹”的强主观性。(一)“惹”的语气意义“惹”的主观性首先体现在它能出现在四种句类,并且都带有一种类似撒娇的俏皮化口吻以勾引听者注意。1. 陈述语气“惹”经常出现在陈述句。例如:

(47)高一我过的很不好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9日)

(48)这个世界没有比蜜桃乌龙更好喝的果茶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9日)

(49)我觉得可以说两个人这次的合作非常成功惹。(新浪微博2022年5月21日)

陈述句中“惹”多与“很”“好”“非常”等程度副词共现,也多出现在如例(47)这样的自述式或如例(48)这样的比较式等陈述句式中,这反映出“惹”所在语句的主观性。陈述句中的“惹”具备勾引注意、期望听者回应并赞同这种主观评判的作用。2. 疑问语气虽然“惹”出现在疑问句的频率要远低于陈述句,但“惹”仍可出现在各类疑问句中。例如:

(50)买阿迪还是锐步惹?(养肌场吧2019年5月17日)

(51)大面具到底能不能烫死人惹?(阴雄淋盟吧2019年10月15日)

(52)丫吧什么时候回复要4级了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8日)

(53)为什么在武汉爆发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9日)

(54)这是在哪里看的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9日)

(55)你是不是真的瞒着我们挖矿去惹?(新浪微博2022年4月5日)


例(50)是选择问,(51)是正反问,例(55)是是非问,例(52)(53)(54)都是特指问,分别以“什么时候”“为什么”“哪里”为时间、原因和地点的疑问代词。3. 感叹语气“惹”出现在感叹句的频次少于陈述句,多于疑问句。例如:

(56)祝我家2文生日快乐惹!(凯里欧文吧2015年3月23日)

(57)能和陌生人喜欢同一首歌多么幸福惹!(肩上的脚丫吧2018年2月17日)   

(58)我实在实在太喜欢这个系列惹!(新浪微博2020年2月25日)

“惹”所在的感叹句大多是表示意外的惊喜,感情色彩倾向于正面,表现为迫切需要跟听者分享这种意外的惊喜。4. 祈使语气“惹”主要用于语气委婉的请求句或劝阻句,较少出现在语气强烈的命令句和禁止句,并且“惹”在祈使句的情况也是少于陈述句而多于疑问句。例如:

(59)千万不要把号借人惹。(300大作战吧2020年2月22日)

(60)当上老板娘可别忘了巴黎(吧里谐音)的姐妹们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9日)

(61)一定要每天甜甜惹。(新浪微博2020年3月1日)

(二)“惹”对身份关系的建构前面提到,“惹”带有一种类似撒娇的俏皮化口吻。但是随着“惹”的泛化,我们发现有些人并不是真的想要撒娇、发嗲,而只是一种表演性的言语行为,一种故意增添能指的言语嬉戏。实际上那些想要撒娇的人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考量。所以使用“惹”的更本质的心理动因是增强言语行为的游戏性和竞争力。韩礼德指出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意义游戏,交际者使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增强自己在言语游戏中的竞争力。语言变体无疑是游戏中最能体现竞争力的素材。而在语言变体中,词汇变体又比语法变体更容易被感知。本文所列的例句显示出“惹”的使用是一种随意性的滥用,这本身就说明了大家对“惹”的使用是一种游戏化的方式,过分关注言语形式的本身,而淡化语言符号的具体意义,由此造成“惹”适用于所有语境的效果,其背后是网民争相使用这种竞争性素材来建构自己身份关系的交际目的。“惹”对身份关系的建构存在亚文化社群的内外差异和内部分层。对于非“淋语”社群的一般网民来讲,他们主要是在微博、微信这两个平台使用“惹”,“惹”对他们的身份建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新词新语来塑造时髦、标新立异的身份,二是通过俏皮、挑逗的语气去塑造可爱傲娇、引人怜爱的低龄化身份。同时他们在聊天中使用“惹”,还可以建立和巩固交际双方的亲昵关系。至于“淋文化”内部的早期形态,即围绕着蔡依林的恶搞文化和粉丝文化,虽然与性少数亚文化一样都以贴吧为主要平台,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野。音乐亚文化圈的贴吧用户使用“惹”主要是由于长期耳濡目染而养成的表达习惯,所建构的身份关系和一般网民没有太大差别,仍是时尚性和低龄化的身份特征,以及对内亲昵和对外区隔的关系模式。并且,随着“淋文化”被纳入青少年文化的合理化轨道,“惹”作为标志性符码而对语用者所属的音乐社区身份(与蔡依林相关)的识别度也日渐模糊。但是性少数亚文化群体作为“淋语”社群中最特殊的部分,使用“惹”却是有着不一样的亚文化动力。如果追溯“淋语”之创造者蔡依林在新浪微博上的发言和互动,会发现以她为代表的台湾女明星都很爱用“惹”,而台湾男明星则一般不用。同样,我们在网络交际中也发现,除了男同性恋者以外,很少有男性会用“惹”作语气词,而女性无论是不是同性恋者,都有不少人在使用“惹”。这种语用上的性别不对称其实跟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几个刻板印象有关:女生爱撒娇、同性恋主要指男同性恋、男同性恋大多是女性化的。所以,男同性恋群体实际上是利用了公共意识里的这些集体认知,把言语化了的撒娇,并继承其女性(化)指向的“惹”作为自己在腔调上实现女性化扮演的符码。Francisco Yus(弗朗西斯科·尤斯)指出网络交际使得交际者的前台(front stage)身份被凸显,而后台(back stage)身份则被有意地遮蔽。这些男性展现出这种女性化的腔调,在聚焦了交际者对其前台身份关注的同时,也降低了别人对其后台真实身份的关注。而女性化的前台身份在网络交际中又是一种脸谱化、常态化的形象,既可以满足扮演者的表演欲望,还不会对其本人产生大的负面影响。(三)“惹”的交互主观性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主观意识或语用目的”。交互主观性是指“说话人会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来组织和表达话语”。由于听话人作为言语事件参与者,本身就有可能被说话人在调控言语事件(表明对言语内容的观点与态度就是一种对言语事件的调控)的时候关注到,而说话人将这种对言语事件域中的特殊部分——交际对象所产生的关注予以重新编码,就产生了交互主观性意义。也就是说,交互主观性是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前面分别从语气意义和身份关系建构两方面探讨了“惹”的强主观性,所引大多数例句,都是对他人、其他事物的情感、评价或态度,它说明了说话人在言语场景中的地位往往处于台下(off-stage)。而在某个言语场景中,如果说话人是台上(on-stage)的被观察者,言语的主观性较弱;如果说话人为台下的观察者,则主观性较强。其实即使是直接关切说话人自身的例(10)“今天生日惹”,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台下式观察”,因为说话人的目的不仅是要表述出“我今天生日”这个事实,更主要地是以“惹”的俏皮化语气来勾引大家的关注和祝福,此时的说话人仍然是位于台下,观察其他人如何回应他。而实际上每个语句都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性,“惹”却以“勾引”的方式让这种主观性得到注意。因此我们可以将“惹”视为主观性的增量标记。然而问题是,一些例句在没加“惹”之前是明确的正面性或负面性评价,然而加上“惹”后并没有起到语义感情色彩的单向性增强或叠加。比如:

(62)你真的很会变脸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9日) 

(63)成都帅哥真的好多,那些女的真的有口福惹。(肩上的脚丫吧2020年2月29日)


例(62)的“你真的很会变脸”是负面性评价,而加上“惹”后反而弱化了贬义;例(63)的“那些女的真的有口福”是正面性评价,而加上“惹”后反而弱化了褒义。那么这是否说明“惹”并不是主观性的增量标记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惹”已经从主观性中发展出了交互主观性,会意识到听者的存在而尽量考虑其感受。例(62)的听者就是句中的“你”,说者故意使用“惹”,以发嗲的语气讲出来,就是在淡化“很会变脸”所带来的言语攻击性。而例(63)的听者却不是句中的“女的”,而是同性恋亚文化贴吧里的其他成员,他们都对这些“有口福”的女性抱着一种“嫉妒”的负面态度,所以说话人不需要维护这些女性的面子,而是需要考虑贴吧成员的感受,因而整句在“惹”的交互主观性的作用下趋向于负面色彩。



三、“惹”的来源与产生动因

(一)“惹”的来源

语气词的语源模式有三种:一是从其他词类语法化而来,如“吧”由动词“罢”虚化而来,“了”由动词“了”分化而来;二是从邻近结构词汇化而来,如“而已”由连词“而”和语气词“已”粘合而成;三是从已有语气词演变而来,如“吗”是“么”的变音形式,又如“啦”是“了”“啊”的合音形式。

新兴语气词“惹”作为语气词大家庭的一员,也必然符合上述某一语源模式。“惹”是一个单音节语气词,不符合词汇化的语源模式;语气词“惹”与动词“惹”区别明显,后者也并无虚化的趋势,不符合语法化的语源模式;“惹”的开头辅音r[ ]或[z]不存在现有语气词中,不符合合音的语源模式。所以它应是某个现有语气词的变体,且变体的语源一般都是典型语气词,演变形式一般都是音变。

要推究“惹”的来源,还应结合之前得出的一些观察:主要用于陈述语气;来源于台湾的闽南语。汉语中可用于陈述语气的典型语气词主要是“了、的、呢、吧、啊”这五个,其中“了”最典型。而在这五个中,首先可以排除“的、吧、啊”这三个。原因有3点:1)它们在表述陈述语气的时候,往往兼表其他语气,如“的”的肯定强调,“吧”的委婉协商、“啊”的强烈感叹。原始语料即台湾女明星微博发言中的“惹”可以跟“了、呢”互换,但基本不能跟另外三个互换;2)音变要求原语气词和新语气词之间有一定的语音联系,只有“了、呢”跟“惹”在发音上比较相近,其余三者与“惹”的音感差异过于明显;3)“的、吧、啊”在两岸基本统一,其变体产生的语用动力不足。孔庆霞指出台湾地区语气词也主要是使用普通话中的典型语气词如“啊、的、吗、吧”,但是“了、呢”在大陆使用频率极高,在台湾地区出现频率却较低,“惹”很有可能是作为“了”或“呢”在两岸语用不对称的一种补偿形式,或者说一个更符合所谓“台湾腔”特色的“了”或“呢”的替代形式。

台湾方言主要是闽南语。大陆地区尤其是福建东南部的闽南语与台湾地区的闽南语,有源与流的血缘关系,具有极大的一致性。所以我们查阅了“惹”“了”“呢”在闽南语中的读音,发现“惹”与“了”声母一样,韵母相似。而“呢”与“惹”声母、韵母都不一样。综上,我们大致推定“惹”是“了”的变音形式。

(二)网络新兴语气词的产生动因

借由对个案“惹”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新兴语气词产生的三点动因(第一点动因是网络语气词产生的个因,后两点动因则是网络新兴词汇产生的共因):

第一是语音方面的原因。王聪等人在类型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I-P假说,旨在揭示出声调、语调和语气词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语气词是声调语言中的语调变体(无声调语言的其他语音因素如音高、重音等造成类似于语调和声调的波形冲突时,也会产生语气词)。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调扁平化,或者说语调在以视觉呈现为主的网络空间中被严重削弱了表情达意的功能,这时候语气词作为语调变体,就大量地出现。

第二是语用方面的原因,即新兴语气词充当了网民们在言语嬉戏中加强竞争力的素材。游戏化是所有网络新词新语产生的主要趋势,而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则让网民们求新求异、追求个性化表达的语用欲望得以大肆发泄。

第三是语言外部的原因,即网络媒介的特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媒介文化。

我们以为,正是由于“惹”勾连着网络媒介和亚文化社群等语言之外的场域,所以注定了它在作为语气词的普遍性之外,所具有的在表达和功能上的特殊性。这也是本文题目将新兴语气词“惹”限定于“网络社群”范围内的题中之义。“惹”的“新”与“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特征,“惹”的创新性既体现在它具有反常的形式和特殊的功能,也表现在它在使用群体和使用平台上的流行范围并没有一般语气词那样广泛。所以“惹”的“新兴”基本符合“语言特区”所规定的“虽有创新但有限度”的规则,可以说,网络平台这个语用空间为“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语言运用的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对语言异化和创新的激发还应该从媒介的角度来理解。

交际媒介是语体形成的优先因素。新的物质媒介即电波以及新的交际空间即信息空间促成了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新语体的产生。因此网络语言必然有着基于媒介特性而异于其他语体的语用模式。比如显示器上的每个字符都有其统一的二进制编码(unicode),人们无需考虑字符本身的形体或正误,故而网络交际追求迅捷化。而字符输入的速率又受键盘布局的影响。构成“惹”的两个拼音字母“R”和“E”不仅紧挨在一起,并且它们的按键位置也具有人体工学意义上的优先级。《英雄联盟》等电子游戏将这两个键设置为默认的最常用键就可以充分反映这一点。所以打出“惹”这个字所花的时间就比打出“了”“呢”(“L”“N”“E”三个按键的位置都隔得较远)的时间要短,甚至有时候在需要打多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调整全角、半角等不同状态的情况下,“惹”的输入比标点符号还要快。那么,“惹”被用作一种泛化的停顿标记,是存在语用上的可能的。

再看亚文化社群对“惹”之流行的激发,主要体现在社群成员过度地使用这种标志性符码来迫切地完成身份认同与关系建构。需要注意的是,亚文化社群和网络媒介这两个动因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互动的关系,共同推动着“惹”的生成与流行。比如上述“惹”由于输入快而可以被当作一种停顿标记,但两个挨在一起的常用键可以组成很多字符,为什么“惹”就能得到凸显呢?这跟“淋文化”社群的大力推广不无关系。从媒介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惹”,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它的故意运用基本只出现在网络平台中。

这一动因对所有网络新兴语汇也都适用。众所周知,语言尤其是词汇产生的核心动力都是为了表达新生的事物。互联网用户也一样,他们也会不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词汇来描述他们使用这种新技术所获得的体验。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新语体的网络语言背后的深层逻辑正是对新媒介经验的适应。而层出不穷的网络亚文化,其所反映的社群化趋势就是网民对网络媒介经验的适应结果。正如吴志远指出的那样,“网络社会是一个以虚拟技术、流动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网状社会,这样的媒介特性正在重构传统的认同样态,使虚拟空间中的人际认同由聚合式的中心辐射走向圈层化的离散。” 

具体而言,网络媒介在言语交际上比较突出的特性有视觉规定性和移动互联性。视觉规定性就是交流所用的字符主要呈现于视觉,且所呈现的字符形制都由内在的编码所规定,保证了交际者识别该字符的清晰度和准确率,这区别于听觉呈现且容易受到各种语音因素而磨蚀交际效力的口语。而移动互联性则使网络语言区别于同样是视觉呈现但不能实现即时随地通讯的书面语,移动互联性指的是人们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与他人互联。所以一些语气词还能用数字符号和表情符号来表达,并受到很多网民的青睐,比如“吧”可以用数字“8”来代替,“吗”“呀”分别可以用动物“马”“鸭”的表情符号来代替,这些游戏似的言语创新之所以可以实现,正是基于网络媒介的视觉规定性。而移动互联性又使得这些创新形式得以迅速、广泛地进入网络交际中。可以说,视觉规定性主要处理的是网络语言的编码和解码层面,而移动互联性则主要处理的是网络语言的传播层面。


A Multi-angle Research on the New-emerging Modal Particle “Re”(惹)

in the Cyber Community

Xie Xiao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Abstract:New-emerging modal particl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ones in form or meaning and function, and have certain popular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emerging modal particle “re”(惹)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its expression models as both Chinese modal particle and sub-cultural speech community marker. Firstl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use of “re”(惹) from three aspects: 1) its media distribution, 2) it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3) the successive use with other modal particles. It’s found that “re”(惹) is deliberately used. Then the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re”(惹) from two aspects: 1) its modal meanings and 2) its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especially constructing gay’s 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 It’s found that “re”(惹) has strong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Re”(惹) comes from modal particle “le”(了). The gen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re”(惹) are also connected with network media, sub-cultural community and other field outside the languages, so it is bound to have a different expression mode from other modal particles——“re”(惹) is used deliberately and subjectively. It can be written and watched wantonly, but can not read freely and naturally. In addition, the study summarizes three motiva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modal particles.

Keywords:“re”(惹);  “Linyu”(淋语);  New-emerging Modal Particle;  Network Media;  Speech Community;  Sub-cultural Community

本文原载《长江学术》2024年第1期,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



01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当代学术”发布与大学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相关的热点话题、高校热点实时追踪;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当代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02推荐阅读

刊讯丨CSSCI《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丨《中国语言学研究》第3辑目录


陈阳静临武威汉简《仪礼》


黄德宽:略论新出战国楚简《诗经》异文及其价值


中国之声“有龙则灵”表情包来啦~


“文献法”根本就不是一种研究方法



03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语言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燕黎宁

审核:马玉倩

来源:“长江学术”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谢晓明:网络社群新兴语气词“惹”的多维考察

谢晓明 语言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